此書我在美國亞瑪遜網站上看過,本來很好奇,卻出了中文版,而且封面照片和內容編排都一模一樣,我也擷取了幾張原文圖片來對照一下,挺有趣的。
本書作者也是屬於老媽媽型,很細節,這個特色用在寫食譜書中最恰當啦,做菜的方法不嫌囉唆嘛,像我一樣……
以下是原文封面,中文書大大保留了原書書名,這一點我覺得很好,否則重取新名字容易失了原書原味,有時候反而怪怪的。
這也是一本無麩質素食譜,西式五辛植物素,沒有蔗糖(以椰糖和楓糖取代),以燕麥粉、杏仁粉和椰子粉木薯粉etc.取代麵粉,以亞麻子&葛鬱金粉(葛粉)來取代雞蛋,或是以椰棗此種果乾泥來黏合。看起來的甜點成品一定和有麵粉和雞蛋的點心不同,我其實有點懷疑做出來的餅乾或蛋糕應該很容易碎裂一地吧?有此飲食虛求者也沒辦法,如果是自己動手做,材料也不難取得,作法也挺簡易的,就是因為取代的關係,每一種點心食譜總類較多,這也是沒辦法的事。
因此無麩質飲食在鹹食的表現較佳。
食譜多樣化是一定的,對我而言比較喜歡濃湯食譜和抹醬類以及豆類的食用法,對了,她不使用黃豆及其製品,在國外有很多人是反大豆的,認為大豆是動物食物屬於劣質蛋白質,並且高度基改,主要是西方人吃豆子都是煮爛直接吃,偏偏黃豆這樣吃不但難吃粗糙,還特別容易漲氣消化不良(大豆含有較多的皂素),因此諸如此類養生健康的素食,也都不會使用黃豆,畢竟豆腐這些東西不是他們的食物所以不能理解東方人吃豆腐的觀念。
因此素食蛋白質要轉向其他豆類,最常見的就是鷹嘴豆和堅果了。素食界很喜歡大量使用腰果來仿乳製品的口感和外觀,本書也不例外,因而有很多腰果和很多杏仁粉,放入菜餚中,做成奶醬、乳酪醬酸奶油或是起司產品,工序比較繁瑣,需要加工再利用。
另外這是重蔥蒜的西式素食,只要是鹹食就一定有蔥蒜,少有薑,另外通常無麩質食譜會使用較多的米食,這本米食很少,看來可能米較少出現在該作者生活圈中。
以下是中英文版面:連標題顏色都相似。我本來認為這樣的顏色文字搭配有點醜,看到原文就沒話說了,另外就是字放的夠大,閱讀起來是舒適的,就是顏色單調的紅黑到底,在美術設計上較弱,照片也比較簡單,多翻幾頁就發現是老派食譜的拍照法,看起來引不起食慾啊,這是此書最大的缺點吧?就是翻完一圈沒有誘人的照片引起試做衝動。
目錄有分類,分為早餐、湯沙拉調味料、抹醬沾醬、麵包餅乾、零食點心、開胃料理&小點、主食大餐和飯後甜點。這樣的分類比較少見呢,看起來比較零碎,雜七雜八的感覺,好處是什麼都有但是都不多,也會有你需要的食譜隱身在其中。比起某些見尻食譜,要從前一日泡豆子開始做起,本書運用很多現成的成品,例如罐頭豆子,市售無麩質麵條和罐裝番茄,確實節省很多烹調時間,和許多網紅素食譜強調從零開始自我把關相比,也是另一種特色。
多看食譜就是挺有趣的,在另一本書裡強調的大重點在這一本書裡絲毫不重要,做為讀者就是要吸收這相各自不同的論點,找出對自己而言最有效果的執行方式,畢竟吃飯是每天的事,自己吃得開心,健康和便利之間本來就是拉鋸戰。
以下的照片也都是取自網路上已經公開的試閱內容。例如這一份鬆餅就使用了不加糖的蘋果醬作為挺重要的雞蛋替代品(有豐富的果膠可以柔軟保濕),但是蘋果醬是怎麼取得或是怎麼做?就沒有多說,可能是當地商店取得容易?蘋果醬在我們而言就是可以想像但是一時間不知如何取得的物品,一堆蘋果打成泥不加糖煮成果醬,嗯,這可以忙一下午呢,而且無糖還不好保存。類似這樣的食譜就會被我跳過。
不過這份食譜還是很健康的,用植物奶,杏仁粉,米粉和木薯粉,以及小蘇打+檸檬汁作為澎鬆劑,無油脂,使用椰糖和楓糖。如此而已,看起來還是不錯。
以下照片中是被譯成:黑龜豆花椰菜飯。其實沒有米,就是花椰菜米+罐頭豆子,這種豆子台灣就少見,又叫黑云豆(不是我們知道的黑豆),就屬於取得困難的材料,當然啦,你也可以用常見的豆子取代。
無麩質無乳製品的披薩,因為我不需要避開這兩種食物,也一直沒有去試做的動力。餅皮基底是用木薯粉,白米粉,糙米粉,和葛粉來製作,現在看到許多純素無麩質食譜都使用很大量的木薯粉,因為木薯粉比較有延展性,可以稍稍微模仿小麥粉裡的筋度感,不過我上網查,木薯粉吃多到底好不好消化?卻得出兩派很極端的文章,很詭異,一方說好消化,是熱帶國家的主食澱粉來源,製作成各種食品,用途廣泛,一方說不好消化,尤其是腸胃弱的人。
還記得看甄環傳時,有妃子想害幼兒小公主,就餵她吃含有木薯粉製作的食物,造成小公主腹痛哭鬧不休,但是檢查食物又沒有毒,後來才知是木薯粉(大人吃完全沒問題),這個故事可能就是站在「木薯粉會消化不良」的那一方來設計的吧?不過我近年來幾次給婆婆(生病的老人家)吃燉煮的很爛的芋頭西米露,卻造成她腹痛難眠,啊先說好,不是因為看了甄環傳而做此計,完全沒連結,而是婆婆生病食慾不佳,一直想煮好入口不用太嚼的食物,想說她想吃甜品才做的,第一次時我還認為是恰巧,過一陣子又一次時連婆婆都發現吃到西米露會肚子痛,我才想起來甄環傳這個故事。所以木薯粉是不是會造成消化不良呢?大家有經驗也請分享。
這道邋遢喬漢堡是經典菜色,葷食版是用肉醬夾麵包一起吃,所以會掉滿地,吃相邋遢因而得名,現在素食版用豆子取代,其他香料作法都和葷食版相同,極可能呈現原味呢,不過它是以綠色扁豆作為主要材料,紅扁豆應該太泥軟了些。另外,類似這類麵包或是三明治裡的「麵食」,作者沒有為你想辦法,就是自己去找無麩質麵包(或無麩質麵條),本蔬食譜裡有幾道無麩質麵包的配方,不過要做成如本照片中這種真麵包的外觀,並且再夾心成漢堡,要做的功夫可非常多而且有難度。我個人是感覺用真麵包來拍照看起來很美觀,是有點便宜行事,本書有很多類似的照片,一眼就知道是正常麵包才有的外觀。假如我真的是不吃麩質的人,看了無麩質食譜裡還有這麼多真麵包的照片,感覺好不挺我喔…(自己玻璃心)
這一份肉醬是用蕎麥做成顆粒感,我覺得挺有創意的。是用洋蔥大蒜丁青椒去炒香,加入蕎麥和香料一起燉煮成糊狀。
這一道是以花椰菜沾上偽麵糊(米糊)去烤定型,沾醬吃。
椰子絲+杏仁粉+杏桃乾攪打後的混合,免烤。
白米粉+木薯粉+杏仁粉為主的麵糊,泡打粉為澎鬆劑,材料基本上和上面的鬆餅一樣。
不負責閱後心得:
1.無麩質,無乳製品,無大豆,美式植物五辛素,重蔥蒜,不使用蔗糖
2.作者也是老媽子碎唸型的,以食譜來說比較親切,再強調一次很美式(我對美式的幾個理解:簡單快速不會太精緻,不是沾就是拌或是煮爛)
3.以無麩質來說,材料總類算比較少,不過蔬果總類整體變化較少
4.排版和照片較為傳統舊式(就只有封面照片最新穎),定價599有點驚人,難道是貴在無麩質?不過書本身印刷品質是好的。
5.有比較多的拌沙拉醬料可以學習,用腰果呈現乳脂感
6.多數食譜都很簡單,適合無麩質初學者,僅少數食材台灣難以取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