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這道小點已經很久了,但是沒吃過就沒有興趣,一直到最近吃喜酒到大餐廳去,終於吃到了傳說中的餐前小菜:醃小番茄。乍吃時不太習慣,說不出有多好吃,不過一會兒之後就會覺得還想再來一個,是很順手的水果小零食。於是我端詳了半天,拍了張照片,想記住它的特色。

 

每家餐廳的作法都可能不同,我也上網到處找,作法都差不多,但是呈現出的外觀倒是差很多。例如餐廳吃的長這樣:

IMG_2576  看起來很像蜜餞,表皮很乾,所以QQ的帶點兒脆度,裡面柔軟濕潤,但也沒有濕到滴得出茄汁來。醃的很入味。又甜又鹹又帶點兒酸氣。

於是乎我也自己在家裡動手做起來,做了幾次,發現味道都不錯,但是外觀口感差異是有的。

IMG_0148例如這張照片,醃的比較濕潤,看起來水水的,但不會泡在湯汁裡,吃起來有「爆漿」的驚喜,幾乎有一種入口就爆開,然後瞬間化掉的趣味。但是第二張照片餐廳裡的就很乾,口感Q,不會爆漿,但是略有咀嚼感,也是樂趣。

我做了幾次,都沒能做出餐廳像「蜜餞」的感覺,但可以做得很類似了。所以「蜜餞感」和「爆漿感」家人各有喜好,以下一一說明。

(這不是很簡單的東西嗎?怎麼搞得好像很複雜?)

首先,最麻煩的步驟在於去番茄皮。

很多人都在番茄屁股底下用刀子劃個小十字,入水煲燙之後皮就會裂開來,是沒錯,但是,小番茄很小,數量又多,每一顆都要畫上兩刀(還不能切進果肉中)就會是「大工程」了!假設你做100顆,每顆兩刀可就200刀了耶!以我這麼懶,當然要想辦法簡略。而且番茄蒂頭處的皮比較會相黏不好剝,最後你在剝皮時可能還要多一個動作扯一下蒂頭,100顆就要扯100次了柳~~因此最簡略的辦法就是一顆一刀就直接去蒂頭,就好了。

IMG_0120要切的很薄很薄,不切傷果肉喔!

IMG_0121 噹~就這樣完成一顆了。皮不用切斷也沒關係,最後會一起掉的,有沒有很省時又省力?所以你做幾顆番茄就切幾刀,一點都不必增多。

之後煮水到沸騰,一口氣倒入所有的小番茄。這裡有差別了。。。。 

IMG_0126緊實的番茄一入滾水,馬上熱脹冷縮作用,皮就裂開了!如果你喜歡吃「蜜餞感」的,一看到皮裂就馬上撈出來啦,不要再泡滾水了。這個過程幾乎只有10秒的時間喔!

如果喜歡「爆漿感」的,就讓番茄煮到四周有小泡泡,但是不要滾,之後馬上撈起來。這過程大約1分半~2分鐘。

番茄基本上要生醃,不要煮熟,不過如果外皮有點煮熟,就會軟化,因此裡面的果汁就容易滲出來,吃起來就容易有「爆漿感」,整體果肉也會變得較軟,入口就會化開。相反的,喜歡「蜜餞感」的果肉要緊實,就不能燙熟,所以皮一裂開就要馬上離水,這樣子果肉就沒熟,比較會有彈性了。

要是喜歡爆漿感但是不小心煮過久,一撈起來番茄會破掉,果肉會糊掉,裡面的果汁也都會流出來,就不能醃成一粒一粒的了。只能拌成泥糊狀吃了。

撈起來之後我快速用冷水過一下,馬上瀝乾,沒有的話也沒關係,小心燙手。

IMG_0129之後剝皮就很快,不費吹灰之力就脫掉了。

IMG_0130

IMG_0132全部剝好皮就再瀝乾水份。

 

材料準備:梅子粉1大匙。

因為照片紅得太鮮豔,不容易看到梅子粉,因此我調整了拍攝模式,降低紅色,所以以下兩張照片就比較樸素。

IMG_0133把梅子粉均勻灑上去,讓每一粒都有沾到,分布密度大約像照片中這樣就夠了。如果梅子粉沾太多,會醃的太鹹,就不太好吃了。一碰到梅子粉(有鹽),番茄就會開始脫水,所以底下用濾網,讓脫出的水不要浸泡著果肉,會讓果肉爛爛的。或是每隔一段時間就檢查,倒掉水份。期間都不需要再加梅子粉了。

我放在冰箱中冷藏脫水,看梅子粉的量,量多,醃的時間要越短。我習慣醃一個晚上,連內部都能入味。

脫水之後的果肉會有皺紋,用開水輕輕洗掉表面的梅子粉,瀝乾,就好吃了!

IMG_0150  照片這一次是「爆漿感」的,所以看起來比較濕潤,也很柔軟,小心翻動以免壓破。

其實一個人就可以嗑掉一整碗~

ps:選擇體積比較大的小番茄才好脫皮,太小粒的就直接新鮮吃吧,免得搞半天還是一碗而已,覺得沒意思。建議買很便宜的小番茄來做,市面上便宜的小番茄不外乎是因為偏酸、肉質偏硬、皮偏厚,偏偏這在做醃番茄時是最好的條件呀!偏酸醃過後比甜的還好吃!肉質厚的醃起來口感密實,嚼起來很舒服!皮偏厚的在切皮時很好切,不會不小心就切進果肉裡!而且便宜又加工才顯出它的必要性啊!很甜又嫩皮的番茄,直接吃就好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藍山嵐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